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北京七区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厚植亮丽生态底色

【来源:新京报社官方帐号 | 发布日期:2022-11-30 】

初冬时节,天气渐寒,通州大运河森林公园多了一份宁静,但林水相依的美景,仍然吸引了一些游客前来打卡。登上月岛观景平台远眺,视野一下开阔起来,大运河蔚蓝色的水面和两岸连片的绿林构成蓝绿交织的画卷,远处高楼掩映,一座森林城市在眼前铺展开来。

近期,北京通州、怀柔、石景山、密云、门头沟5个区被授予“国家森林城市”称号,在此之前,平谷区和延庆区分别于2018年和2019年获得这一殊荣,至此,北京已有7个区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

绿色在北京蔓延,市民推窗见绿、乐享生态福利;森林汇成林海,打通了野生动物的迁徙之路,动物收获了植被丰富的栖息之所……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为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厚植了亮丽的生态底色。

9月1日,北京通州,俯瞰蓝绿交织的北运河风貌。 新京报记者 王子诚 摄

调整林分结构,让树木美观又健康

2012年以来,北京开展了两轮“百万亩造林”工程,全市森林覆盖率由2011年的37.6%提高到2021年的44.6%,大尺度的城市森林在平原地区蔓延开来。随着“数量”增长,北京的造林项目也在追求“质量”卓越。

在怀柔区桥梓镇的前桥梓村和前茶坞村,平原造林项目的森林长势正旺。这一大片树木是2015年栽植的,树种组成丰富,有油松、金叶榆、金叶国槐、国槐、银杏和少量的西府海棠、樱花、黄栌等,使森林的四季色彩千变万化,充满鸟语花香。由于当地土壤条件好、光照充足,树苗很快蹿了起来。“栽种时,一些树木胸径只有7、8厘米,如今最大的已经长到了20厘米。”怀柔区园林绿化局营林造林管护中心工作人员刘春颖说。

在公众的印象中,树荫越浓密越好,事实则不然。当时的造林密度为3至5米的株行距,随着树木不断生长,林龄已达7年的高大树木郁闭度高,也就是过于拥挤,它们在营养、空间上“激烈竞争”,风吹不进来、阳光也照不进来,树木因此就会出现干枝、偏冠等现象,还容易诱发严重的病虫害。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怀柔区今年以这片森林为示范区,进行了科学化、精细化的养护管理。

建设示范区的首要任务,就是进行林分结构调整。“我们要将目前的林分逐步改造成‘复层、异龄、混交’的森林群落。”刘春颖说,在前期摸底过程中,工作人员给每个地块的树木测量胸径、树高,择优确定“目标树”,它们长势好、树冠大且没有病虫害。为了力保它们,要对其周围长势弱、有病虫害的“干扰树”进行一定强度的移伐,避免它们过密,从而竞争阳光和水分。

工作人员还在林下播种了二月兰、鼠尾草、波斯菊等地被植物,同时丰富灌木层,打造乔灌草相结合的生态林。如此调整之后,保留下来的高大乔木有了更多生长空间。两三年后,示范区的效果就会显现出来——森林更加疏朗开阔,树木不仅健康,树形也越发饱满美观。

怀柔平原生态林林分质量提升试验示范区内设置了本杰士堆,小动物可以在下面筑巢。受访者刘春颖供图

被伐除的树木“摇身一变”,成了示范区内的人工鸟巢、昆虫旅馆。“森林美起来了,示范区的另一个任务就是提高生物多样性,让森林活起来。”刘春颖举例说,示范区专门挖坑并进行防渗处理,建设了6块小微湿地,供小动物们饮水。而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方面,示范区林地内的枯枝落叶、修剪下的树枝、伐树后遗留的树根都会被集中处理,再添加菌剂堆肥,以肥料、基质等形式归还林地,提高土壤改良效果。

示范区还通过生物药剂防治、引入有害生物天敌防治、信息素防控和吸引鸟类,开展绿色防控。她说,虫害发生前,工作人员通过黑光灯诱杀、黄绿色板诱杀等方式进行预防。示范区还引入有害生物的天敌进行病虫害防治,比如美国白蛾的天敌是周氏啮小蜂,双条杉天牛的天敌是蒲螨、啄木鸟等。

家门口就是森林,居民乐享生态福祉

2020年,经过前期工业大院迁出腾退和2年的施工建设,通州区张家湾公园一期建成开放,姚辛庄村成为了被森林环抱的村庄。

“现在在我们家床上,透过玻璃窗都能看到森林,开门走几步就是公园。”村民周凤金用最朴实的话,形容“推窗见绿”的欣喜。她说,以前家门口是工业园区,几乎看不到树的影子,如今建了公园,噪音、烟尘消失了,满眼是绿色,每天呼吸的都是清新纯净的空气。

张家湾公园位于城市副中心的东南部,是“环城绿色休闲游憩环”13个公园之一。它与大运河森林公园、城市绿心公园连在一起,构成3万多亩的大尺度绿色楔形区域。公园一期建设以“村、水、林、园”为主题,打造“北眺双台、中留泗水、南觅溪林”的特色景观。

通州区张家湾公园一角景观。白璐璐 摄

今年62岁的周凤金近些年爱上了骑行,她经常和村里骑行队的伙伴们从张家湾出发,沿运河西侧一路奔北,骑行到东关大桥。以往一路是汽车尾气,而现在则一路是风景。她说,在“森林氧吧”中穿行,看着缓缓流淌的大运河,让人心旷神怡,大家运动健身也更加起劲儿。

最近天气转凉,周凤金很少骑那么远了,家门口的张家湾公园就完全能满足她的骑行需求。“公园里的骑行道干净又平整,我每天花20多分钟骑一圈,就能达到锻炼的目的。”她说,公园里植物种类多,春天桃花、玉兰、月季、鸢尾花点缀在骑行路两旁,非常漂亮,夏天骑行道被浓荫遮蔽,运动时很有清凉之感。

张家湾是千年漕运古镇,公园古韵浓郁,亭台水榭颇有江南水乡的风姿,其中“中留泗水”区域,展现的就是里二泗古村茶棚水巷的文化景观,木质观景平台采用的是漕船的船头造型,树影倒影在湖面上,有婉约灵动的美。在这座幽静的公园中,居民休闲遛弯的同时,也能感受张家湾古镇的历史文化底蕴。

通州区张家湾公园内,古韵浓郁的亭台水榭,颇具江南水乡气韵。白璐璐 摄

张家湾公园是首都森林城市建设成果的一个缩影。目前,北京完成老旧公园和老旧小区绿化改造181处,建成绿道1218公里,新建城市休闲公园190处、城市森林52处、小微绿地和口袋公园460处,全市各类公园已达1050个,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达到87.8%,给市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绿色福祉。

种植食源植物,打通迁徙廊道,吸引小动物现身

动物生境营造是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重要指标之一。北京大量使用乡土、食源、蜜源等树种,为城市野生动物供应多样的“口粮”。

就在11月,一只中华斑羚出现在十三陵林场关沟地区。镜头中的它时而悠闲觅食,时而东张西望,样子甚是可爱。中华斑羚属于北京“本土山羊”,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它们主要分布于北京延庆、门头沟等较偏僻的山地林区,喜欢在悬崖裸岩处活动,以杂草、灌木嫩枝芽、野果等为食。

北京市十三陵林场管理处副主任胡东阳介绍,近年来林场栽植了山杏、山桃、山楂等食源植物,“栓皮栎的松果是松鼠的美食,鸟类则喜欢吃金银木的浆果”。林场还设置了各类生物多样性设施,比如鸟类投食器、人工鸟巢、小型蓄水池等,为野生动物营造更适宜的生活环境。工作人员还在林场设置了近300台红外监测相机,陆续监测到了白尾海雕等鸟类90多种,中华斑羚、豹猫等兽类20多种,这些动物为“居庸叠翠 炫彩关沟”的历史景观增添了勃勃生机。

近年来,北京大片的森林汇成林海,联通了碎片化的“生态孤岛”,打通了野生动物的迁徙之路,也提供了更广阔的栖息空间。“廊道中有绿、有水,有小动物的食物,已经形成了完整的生态系统。比如永定河连接山区与平原,动物可以沿着河道迁徙、生活。”北京市园林绿化局生态修复处处长王金增表示。

2021年11月19日,小天鹅和赤麻鸭在官厅水库短暂停留。 新京报记者 李木易 摄

“生态保育”的理念也在温榆河公园、绿心森林公园等大体量公园中有所体现。这两座新开放的网红公园都设立了“生态保育区”,为小动物留一处僻静的繁衍生息之所。“保育区实际上就是留野区,我们会通过种植多刺植物等进行自然软隔离,减少人对这些地方的干预。”

据王金增介绍,这样的“生态保育区”,北京将每年建立120个。“我们将在森林、大体量公园和绿地中选择隐蔽性强、食源植物多的区域,搭建昆虫旅馆和本杰士堆(人造灌木丛)。”他说,本杰士堆中心的土壤使蔷薇等多刺、蔓生植物茁壮生长,外部的干树枝、石头可以供小动物在下面筑巢,还能保护植物的根不被啃食。“昆虫旅馆”用树枝、瓦片搭建而成,是昆虫的栖息之所。绿化主要种植大乔木,而在这些区域增加灌木的数量,供小动物们“藏身”,也使植物的层次变得更加丰富。

新京报记者了解到,今年,北京还在部分有条件的绿隔公园建设了20处自然带,促进人工林向近自然林转变,为野生动物保留栖息空间。自然带约占公园面积的十分之一,将维持植物群落的原生状态和自然演替过程。通过补植补种食源、蜜源、多刺、蔓生植物,营造健康的森林系统,为小动物、鸟类提供食源和栖息地,并在必要情况下开展人工辅助措施。

5月22日,北京翠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大雁“夫妇”带着“宝宝”在林间小路上漫步。 新京报记者 浦峰 摄

如今,平原区、中心城区适合野生动物栖息的地方越来越多,北京雨燕的数量逐年上升,长耳鸮、灰鹤等城市伴侣鸟类得以回归、繁殖。

森林旅游、森林疗养,森林文化品牌活动“走进”市民生活

围绕“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北京的生态文化魅力日益彰显。

今年,北京建成了5条森林步道,串联起首都的山川美景。八达岭林场太行山国家森林步道,是一条行走在长城脚下的步道;在京西林场大台森林步道,可以循迹京西古道;置身十三陵林场蟒山森林步道,能远眺十三陵水库、了解明十三陵世界文化遗产;上方山林场森林是探寻千年古刹的步道;在五座楼林场森林步道可以纵览密云水库……市民穿越林海,就能感受大自然的独特魅力。

“森林步道保持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原真性,优先利用原有的山野小路、古道、林区道路,主要用土路和砂石路筑成,保留了周边的自然风貌,有助于提升游客的荒野体验感。”北京市园林绿化局林场和种苗处副处长沙海峰说,森林步道能够将一定区域内的自然、历史、人文资源进行串联,是森林旅游的重要载体。

除了森林旅游,北京也在森林康养上做出探索。2020年12月,八达岭国家森林公园成为我国首个符合本土认证标准的森林疗养基地,尝试让森林“治愈”人们。

市民在森林疗养师的带领下参加“破冰”游戏、森林冥想等活动。侯少卿 摄

“深呼吸,用想象的方式来到一座美丽的花园……顺着花园的小路,我们来到一片湖泊,捡起一个石头扔向湖心,湖面泛起涟漪……”带领大家进行森林冥想时,森林疗养师刘小娜会用这样一段开场白,让大家彻底放松下来。森林疗养课程面向亚健康、更年期、需要恢复体力等人群,在1-2天的时间内,大家可以参与森林漫步、自制森林美食、草本茶艺、夜游森林、森林冥想、森林瑜伽、森林手工制作等活动,以此缓解压力、紧张情绪和慢性病带来的疼痛。

全市还以森林、湿地等生态资源为依托发展自然教育,森林音乐会、森林夏令营、“悦”读森林、森林大篷车等森林文化品牌活动“走进”了市民生活。

2025年前完成创森任务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

记者从首都绿化委员会办公室了解到,此次获得“国家森林城市”称号的5个区,在森林资源总量、森林健康程度、绿色产业和生态文化等方面各具优势。

通州区立足副中心生态建设,确立了“两带、一环、一心”的生态格局,已建成东郊森林公园、台湖公园等万亩以上大型郊野公园和森林湿地8处,全区大型生态休闲场所20公里服务半径覆盖率达100%。

9月1日,北京通州,游船在大运河上行驶,游客坐在船上即可观赏大运河森林公园的美景。 新京报记者 王子诚 摄

怀柔区扩大全区森林资源总量,全区森林面积达到163971.47公顷,活立木蓄积量达到499.61万立方米。

石景山区是全市首个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中心城区,打造生态文化品牌,因地制宜建成了冬奥公园、西长安街文化艺术公园和新安城市记忆公园等一批具有城市特色记忆的精品公园绿地。

密云区作为首都重要水源地和生态涵养发展区,积极开展森林健康经营,区内湿地面积达16378.79公顷,占全市湿地面积的四分之一,湿地保护率排在全市首位,达98.1%。

门头沟区是北京西部重要的生物多样性中心,全区自然保护地面积约365平方公里,生态保护红线划定面积占全区总面积的31.4%,目前已知各类物种有2000余种,成为褐马鸡、金雕、中华斑羚和豹猫等野生动物的栖息地。

除了已获得称号的7个区外,房山区、昌平区、朝阳区、丰台区和大兴区经过持续的园林绿化建设,也已经达到《国家森林城市评价指标》的各项标准,正在组织开展考核验收相关准备工作,而海淀区和顺义区将于2023年底前达到“国家森林城市”标准。

首都绿化委员会办公室二级巡视员刘强说,2025年前,北京除东城区和西城区外,其他14个有条件的区都要达到国家森林城市标准。“全市将进一步加大建设力度,引领京津冀国家级森林城市群建设,确保2025年前完成创森各项任务。”

可以预期的是,未来,将有更优质的森林绿地呈现在北京市民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