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河南西峡:点绿成金走出生态富民路

【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 | 发布日期:2024-01-03 】

地处河南省西南部、伏牛山腹地、豫鄂陕三省交汇地带的河南省西峡县,素有“八山一水零点七分田”之称,全县总面积3454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达80.35%,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核心水源区。

西峡县石门湖水库


近年来,西峡县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挖掘自然资源优势,把食用菌、猕猴桃、中药材和生态文旅作为强县富民的关键支撑,全局谋划、整体部署,将“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作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提升的核心与支撑,取得了产业增效、农民增收、生态增绿的多赢效果,形成了推进自然资源领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西峡模式”。

政府主导“守绿”有方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峡县立足丰厚的自然资源,大力发展食用菌、猕猴桃、中药材等特色产业,先后被命名为“中国猕猴桃之乡”“中国香菇之乡”“中国山茱萸之乡”。近年来,西峡深入挖掘山水资源优势,按照“政府主导、企业经营、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思路,大力开发生态旅游产业,成效显著,被相关部门评为“中国生态旅游大县”“中国旅游强县”“十佳最具发展潜力的旅游大县”和“中国旅游目的地”,是全国文明城市、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国家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区。

西峡县山茱萸成熟景象


2012年,西峡县委、县政府提出了“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发展理念,从产业布局、结构调整、全生命周期资源环境管理、技术进步与创新、激励和约束机制等方面,着力推进传统产业的生态化转型,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建立提供了理论支撑。

西峡县围绕构建生态产业体系,从“政府+”到“政府、企业+”再到“政府、企业、农户+”,形成了“政府+龙头企业+农户”和“企业+集体经济+大户”等模式,积极引导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户、林场等产权主体,通过产业帮扶、土地出租、技术入股等多种形式,培育出以“菌果药”为主的生态产业链。同时,西峡全力推进全域旅游,按照“全域旅游化、农旅一体化”的发展思路,以全域旅游为引领、以美丽乡村为阵地、以农旅融合为抓手,推进特色农业资源与旅游要素相衔接,集合“政府+企业+农户”多方力量,形成同频共振,促进农文旅融合发展,形成了三产融合发展大格局。

发挥优势“增绿”有招

自2021年7月被确定为全国自然资源领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以来,西峡县积极编制实施方案,制定工作路径,组建工作专班,着重开展试点应用“增值”、深挖典型案例等工作,推动全县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工作取得新成绩。

一是加大扶持力度,夯实产业基础。西峡地处南北方过渡地带,山林密布,空气湿润,四季分明,平均海拔522米,是世界公认的食用菌、猕猴桃、中药材种植“黄金线”。西峡县经过反复论证,决定发挥独特的地理环境生态资源优势,倾力培育以香菇为主的食用菌产业、以猕猴桃为主的林果产业和以山茱萸为主的中药材产业。在“菌果药”三大产业发展前期,由于极度缺乏社会资本进入,西峡县采取财政投入模式,发动群众和社会力量投资特色农业生产,实行统一生产、统一加工、统一仓储、统一销售,为“菌果药”产业发展壮大打下了坚实基础。随着产业不断成熟,政府逐渐退出管理,转为帮扶为主,由企业和农户进行管理运营。目前主要运作模式是企业投资,政府补贴建设基地,个体农户经营,政府、协会、企业、农户共同发力,由协会向政府反馈企业和农户诉求,向企业、农户传达政府支持、激励等政策,推动规模化和标准化运营。

为更好引导群众发展特色产业,西峡县先后成立食用菌生产办公室、猕猴桃生产办公室、中药材生产办公室,以县乡两级“三办”为主导,发挥龙头企业、合作社、农业大户的优势,抓好全县生产技术服务,推动“菌果药”三大农业特色产业持续健康发展,踏上了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的“绿色跑道”。

二是科学谋划布局,做大特色集群。西峡县按照“稳菌、固果、壮药”的思路,瞄准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四化”方向,持续壮大“菌果药”特色产业集群,打造全国有影响的特色农产品优势区。

着力稳定香菇产业。西峡县以产业“持续、高效”发展为目标,以“提高科研水平,推行制棒现代化,组建龙头企业、弘扬菌菇文化”为抓手,以实施“158工程”(组建“西峡香菇集团”,开展“五大平台、八大园区”建设)为着力点,努力建好“四个基地、四个中心”(研发基地、生产基地、出口集散基地、文化传播基地、技术输出中心、碳中和产品直供中心、价格制定中心、品牌形成中心),建设食用菌加工企业300多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仲景食品公司1家,省级龙头企业5家,市级龙头企业14家,仲景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成功在创业板上市。培育出了仲景食品(香菇酱)上市品牌,推进了即食香菇、酱油、多糖等产品的深加工,促进了食用菌产业高效、快速发展。

工作人员调研香菇产业生态价值 姚莹雷 摄


持续巩固猕猴桃产业。依托猕猴桃主产区之一的丁河镇打造猕猴桃小镇,建成猕猴桃展览馆,成为集产业历史介绍、产品展示、农业科普于一体的农旅融合样板。利用网络、传媒等,宣传西峡猕猴桃,通过“文化搭台、猕猴桃为媒、经济唱戏”,多次举办西峡猕猴桃高层论坛、猕猴桃产业大会等,邀请海内外专业人士和经销商到西峡品果、鉴果,开展技术交流,并与国内外的采购商建立长期猕猴桃购销合作关系。打造一批以南阳市果然风情实业有限公司、南阳正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为代表的猕猴桃深加工企业,形成了果汁、果片、果酱、果酒、果脯、果粉等8大系列30多个品种,提升了产品的附加值。

全力壮大中药材产业。西峡县以建设“全国知名的优质道地中药材生产基地”为目标,发挥自然区位优势,发展壮大特色基地。根据乡镇自然禀赋和区位优势,坚持区域性和差异化发展的原则,持续调结构、扩规模,北部山区采取林下种植、林药混植、单一种植等模式建设中药材仿野生种植区;平原及丘陵乡镇重点发展订单药材,建设中药材生态种植区。坚持中药材产业富民强县战略,突出发展山茱萸产业,山茱萸基地管理实现生态化、标准化,打造好制药企业“第一车间”,巩固西峡全国山茱萸生产优势核心区。培育仲景宛西制药、田润聚福药业、惠兴农林科技、三合堂、众益、晟行等中药材种植加工企业12家,叫响“药材好,药才好”的品牌,宛西制药的“六味地黄丸”产品占据全国1/3的市场,2022年销售额达3.6亿元。

三是发挥生态优势,壮大文旅产业。西峡县树牢全域旅游理念,围绕“一核一带一园三区”布局,加快创建老界岭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和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打造中原一流、全国知名的品牌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

做强文旅品牌。西峡制定《西峡县全域旅游发展规划(2017-2030)》,构建西峡全域旅游产业圈,建设国际一流旅游目的地。聚焦完善生态文旅产品体系、提升游客旅游体验,构建以“仲景医圣文化”“老界岭避暑”“恐龙山乡”“景醉重阳”为主的康养宜居基地、科研文化基地、生态田园基地。形成了宛西制药工业旅游区、河南老界岭景区、西峡恐龙遗迹园和重阳·山水颐养小镇、西坪·商贸风情小镇、丁河·猕猴桃田园综合体等生态田园休闲区,带动县域经济转型升级。

挖掘特色文化。西峡将文化建设作为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大软实力,整理出“丁河高台”“西坪民歌”等九项国家、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独具特色的“靠山红”“彩云舞”“板凳龙”等一大批地方民间文艺;持续推进重阳文化、仲景文化等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构建多元统一的文化建设体系;围绕恐龙文化、哪吒文化等特色文化,与旅游业深度融合,建设“四区一中心”,推动全县文化旅游产业蓬勃发展。

坚守生态底线。西峡始终把绿色作为最大优势、最大财富,以守护生命线的政治高度,认真履行“一河清水永续北送”政治责任,统筹做好治山理水的文章。围绕创建国家“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和国家森林城市目标定位,狠抓森林生态、流域生态、农业生态、城市生态建设,形成了生态、环境、人文和谐统一的新面貌。立足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核心水源区定位,果断放弃涉水项目、污染项目、高耗能项目,变招商引资为选商引资,对入驻项目制定了“生态防线”,全力打造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维护好西峡生态底色。

四是坚持农旅融合,助力价值转化。西峡县按照“以农促旅、以旅兴农、农游合一”的思路,坚持景区游、乡村游“双轮”驱动,推动产业链延伸、价值链提升,推动形成“点上出彩、线上成景、面上开花”的农旅融合发展格局。一方面,立足特有的自然生态资源优势,以老界岭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为抓手,对北部山区重点景区和重要旅游乡镇进行全面整合提升,进一步丰富养生度假业态和中医药观光体验业态。另一方面,把自然生态、田园文化、农耕文化融入乡村旅游,突出产业特色、民俗文化,发展景区周边乡村游、乡土文化休闲游、生态农业体验游、特色民宿度假游等,引导当地群众开办农家旅馆客栈、旅游商铺和特色餐饮等民宿体验特色旅游项目,努力打造“西峡美,惹人醉,不思归”的旅游体验。全面盘活了自然资源资产,创新性地构建自然资源变自然资产的“西峡模式”,完善了乡镇的就业增收机制,在打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的同时,也改善了民生福祉。

生态富民“活绿”有效

西峡积极推动自然资源领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工作,按照“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打造“菌果药旅”产业链,走出了一条生态富民路。

生态发展理念深入人心。自2012年西峡县提出“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发展理念以来,全县各级部门及广大群众久久为功,经过十余年的努力,生态发展理念已深入人心。2023年9月30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山水间的家》节目选取了西峡县白庙村作为案例,以视频形式播出了西峡县白庙村、丁河镇、田关镇、阳城镇等乡村发展面貌,从产业、文化、生态等角度解读新时代美丽乡村的幸福密码。在11月12日由西峡县委、县政府主办的“山水人间在西峡·菌果药旅誉华夏”2023西峡农文旅北京推介会上,集中展示了西峡县“菌果药旅”产业发展成果,让中外宾客近距离领略“水墨龙乡·生态西峡”的独特魅力。西峡县在切实走好“两化路”的基础上,全面培育“菌果药旅”产业链条,持续推动产业链不断延链补链,形成科技含量高、加工层次深、增值空间大、竞争能力强、符合综合利用和循环经济要求的生态产品。城乡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持续提高,为乡村振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生态产品产量和质量持续提升。近年来,西峡县自然生态系统的质量和稳定性不断提高,8个地表水监控断面达标率100%,鹳河出境水质达标率100%,优质自然山水等文旅生态产品的供给能力持续增强。据地方最新统计,当前全县林业用地面积约440万亩,有林地面积约41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80.35%,活立木蓄积量1091万立方米;国家级公益林约109.38万亩,省天然林保护工程面积约229.2万亩;植物种类达到1600多种,有国家级重点保护植物20种、省级重点保护植物36种,被誉为“天然植物标本园”;动物种类达到250多种,其中省级以上重点保护动物23种;生物多样性连年提升,自然生态本底得到很好的保护与巩固。得益于此,西峡县布局的灌河百公里香菇长廊、沿312国道百公里猕猴桃长廊、北部山区百公里山茱萸长廊三大特色产业集群获得了高产高质的优良自然生态条件,生态效益、生态产品价值逐年提高。

西峡县灌河生态湿地公园


生态产品价值得到充分实现。以香菇、猕猴桃、山茱萸为代表的“菌果药”三大特色产业,2022年综合产值253亿元,贡献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80%。全县猕猴桃挂果面积8.5万亩,产量8万吨,综合产值达23亿元;中药材年产量6万吨,综合产值达30亿元;香菇及其制品综合产值达200亿元,其中出口额约6.37亿美元。从2005年至今,西峡香菇累计出口额约78亿美元,连续7年全国第一,连续8年全省第一。生态文旅方面,已建成开放以名园、名山、名漂“三名”为代表的特色景区17个,其中国家5A级景区2个(老界岭、恐龙遗迹园)、4A级景区4个(鹳河漂流、龙潭沟、老君洞、寺山国家森林公园)、3A级景区3个(石门湖、五道幢、伏牛地下河),国家级工业旅游示范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国家森林公园各1个。2022年全县接待游客940.2万人次,实现综合效益56.93亿元,占全县生产总值(302.3亿元)的比重达到18.8%。2023年“五一”假期,西峡县游客接待量再创新高,累计接待游客49.8万人次,同比增长72.5%,旅游综合收入2.74亿元,同比增长85.1%。在“山水人间在西峡·菌果药旅誉华夏”2023西峡农文旅北京推介会上,发布了西峡城市 IP(西峡贝贝龙)和香菇品牌(西峡香菇)等,生态产品所蕴含的内在价值逐步转化为经济效益,成为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

西峡县灌河生态文化园


生态社会效益显著。生态产业扶贫带动当地群众脱贫致富,促进乡村全面振兴。目前,全县已有约3377户、10846名脱贫群众直接或间接参与“种植、加工、服务”等各类产业中,群众收入的80%来源于“菌果药旅”四大产业,圆满实现增收脱贫。其中,1702户参与食用菌产业,951户参与林果业产业,418户参与中药材产业,306户参与相关旅游产业。全县拥有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2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1个、河南省乡村旅游示范镇1个、河南省乡村旅游特色村10个、南阳市乡村旅游示范村4个,实现了由粗放低效旅游向精细高效旅游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