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环境教育 > 正文

城郊生态敏感区土地利用的思考

【来源: | 发布日期:2005-08-15 】

摘  要:城区与郊区结合部作为生态敏感地带,对整个城市地域生态环境改善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本文在全面分析城郊地区生态环境现状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环境污染的严重性和生态功能的高效性,提出要加强该地区以森林植被为主的生态建设,使之成为建设林网化—水网化主体框架的重点地带,发挥森林和湿地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方面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城区与郊区 生态敏感区 环境污染 土地利用 林网化—水网化

    近年来,我国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2003年底,我国共设城市660个,设镇20226个,城镇人口数量增加到5.2376亿,我国的城镇化率达到了40.53%,比1998年提高了10个百分点。城市的快速发展使城市生态环境面临巨大压力,大气污染、水资源匮乏、城市热岛效应等成为人们最为关注的环境问题,特别是处于城乡结合部的城市郊区,是城市化发展的先锋地带,用地矛盾突出,管理部门交叉,是城市发展中土地利用方式转换最为频繁的地带,更是生态环境建设急需加强的地带。面对城市化发展的新形式,面临城郊农业生产环境、农民生活条件受到城市污染威胁的严峻状况,探讨城郊生态敏感区土地如何更科学合理的利用,无论对保障城市化进程的健康发展,保障农业食品安全生产,保障农民生活环境的改善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与长远意义。

1、城市郊区生态环境的现实问题

    城市郊区作为城市化过程中土地利用方式变化频繁的特殊地带,具有较高的生态敏感性。该地区处在城区与郊区结合部,人口流动性、交通状况相对较差,又长期受水、土壤、大气等城市工业污染的影响,严重的环境污染不仅危害居民身心健康,也直接威胁农业生产安全,需要引起特别的关注。
    城市近郊区作为城区污染物吸纳的主要场所之一,其环境污染问题是一个长期的累积过程,特别是近些年来随着城市工业的快速发展,使这个问题日益突出。现在许多城市郊区的环境污染已经不是简单的大气、地表水污染问题,而是深入到土壤、地下水,达到了即使控制污染源短期内也难以修复的程度,特别是重金属污染问题的日益突出,这对人身体的危害是非常严重的,直接影响人的智力水平。以我国三大城市群地区为例,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近郊土壤、水体污染问题由来已久。据国家环保总局2005年公布一项针对经济发达地区的土壤调查显示:珠三角几个城市近40%的农田菜地土壤重金属污染超标,其中10%属严重超标。而汞、镍污染最严重,在这些土壤里生长的蔬菜、大米等作物重金属残留情况不容忽视。长三角土壤则普遍受镉、铬污染。北京这方面的数据没有公开,但在历史上,北京东南部平原地区都进行过污水灌溉,加之多年的城市大气、粉尘等污染,土壤、水体污染问题对本地区农业生产、人民生活的严重威胁也不容忽视。
    在中国的许多城市,大气环境污染已经成为一个看不见的杀手。据联合国开发署2002年报告称,中国每年空气污染导致1500万人患支气管病。在中国,每年有200万人死於癌症,而重污染地区死於肺癌的人数比空气良好的地区高4.7~8.8倍。如北京市肺癌发病率就已跃居恶性肿瘤之首,其中大气污染最重的石景山区,肺癌死亡率比全市平均值高30%。
    对于没有纳入到城市管理体系的城郊地区,通常是管理系统还不完善的地区,城区管理相对明确的分工在这里还没有体现,城市以及本身的生活垃圾随处可见,卫生条件相对较差,基本上处在“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的状态。因此,现实的问题已经说明,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必须突破原有的城市建成区、郊区两张皮的格局,要整体考虑,在生态建设方面实现一体化建设,并特别加强城市郊区林业生态建设的力度。

2、城郊生态敏感区土地的生态特点

    处于城市外扩边缘的城郊地带,非常突出的用地矛盾背后是一个城市化与反城市化的对立,如何认识这一地带土地的特点,不同行业有不同的解读,但从城市生态系统来看,这是一个生态敏感区,其土地利用方式无论对城市内外的生态状况都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城市不能无限扩大,特别是对一些特大型、大型乃至中等城市,以及一些历史较长的化工、煤矿等污染严重的工业城市,正在向一体化、联合发展的城市群地区,对城郊生态敏感区土地的生态特点必须有更科学、全面的认识,其中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特点:
2.1 地里位置的特殊性
    城郊土地紧靠城市外围,它的地理位置决定了这部分土地在功能上、使用方式上不能完全等同于城市内部地区,特别是不能等同于一般的生产用地,服务于人口集中的城市是最主要的。如何服务,提供什么样的服务必须从其所处的这个位置来考虑。城市需要的各种产品可以依靠运输得到供给,而城市光、热、气、水、土等生态环境的改善主要应该靠自己解决,距离城市太远的林业生态建设工程对某个城市来说是有限的,更不能满足人们日常亲近自然的需要。因此,这部分土地更应该提供别的地方无法提供的服务,亟待提供更高效的服务。要转变观念,转变生产方式,实施林网化—水网化的生态工程建设,提供生态服务就是最主要的内容。
2.2 环境污染的严重性
    城区与郊区结合部的环境污染问题非常突出,必须充分认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对于一个城市来说,城郊土地的污染问题不是短期的现象,而是一个随着城市发展而长期积累、不断加剧而存在的问题。下决心把这一地带的土地拿出来建设以森林、湿地为主,林水结合的生态缓冲隔离带,使之成为城市林网化—水网化主体框架,是一项长期的根本措施。从我国城市郊区的实际来看,首先要清楚了解城市郊区土壤、水体等环境污染的状况和潜在发展趋势,从而有目的的采取措施调整土地利用方式。在近期发展策略上,不适合从事以食品生产为主的土地利用模式,在长期发展定位上,建设以林木为主、林水结合的城市森林,有利于改善城市环境和促进污染土地的生物修复。
2.3 生态功能的高效性
    长期以来,以森林植被为主的城市生态建设重点是放在建成区的绿化美化方面,比较注重视觉效果;而林业生态建设的重点则基本上在山区,城市及其周边地区则很少顾及。因此,这种传统的部门分割条块管理的绿化建设模式已经不适应现代城市生态建设的需要,城区与郊区一体的城市森林建设越来越被众多城市所接受,一些城市开始走向两块牌子一套人马的管理部门一体整合。城郊土地林网化—水网化的森林、湿地建设就是为城市发展提供生态服务,直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既可以弥补城区绿量的不足,又可以有效隔离建成区与周边农业生产土地,形成污染防护隔离带,其生态功能高效。

3、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发展趋势

    从我国近年来城市发展来看,总体表现出两种态势。
3.1 以单个城市为单元的发展模式
    该模式必然导致“规划建城区+近郊区+远郊区(县)”这样三位一体的现代都市发展空间格局,一方面要采取多种措施提高建成区的林木覆盖率,增加高大乔木数量,发展乔灌草复层结构的森林绿地,提高绿地空间利用效率,另一方面特别需要加强的是城市近郊区和远郊区(县)的城市森林建设。远郊区(县)所占整个都市的面积通常为60%~80%,近郊区所占整个都市面积通常为20%~30%,而这两大区域作为都市人类聚居环境的背景,将成为城市林业发展的核心舞台。特别是城区与郊区结合部的森林、湿地保护和建设,对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意义尤为突出,今后近郊区应该成为建设林网化—水网化主体框架的重点地带。
3.2 城市群发展模式
    以集团式整体推进的都市圈已作为一个新的现象出现在世界各地,我国也出现比较快的发展趋势。其中除了珠江三角洲城市群、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京津唐城市群以外,还有一些地区性的城市群也在不断成长。如何减轻这种城市群发展对区域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使城市群发展过程也成为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和改善的过程,促进城市群的良性发展,由此引出了城市与城市之间地带的发展问题,这种城市之间的过渡地带,也是极为重要的人居环境中的背景地带,首要任务是生态环境的建设,也是城市林业的主要用武之地。

4、城郊生态敏感区土地利用对策与建议

    基于上述认识,城市生态环境建设要跨出城市建成区的尺度,针对城市生态系统开放性的特点,城市郊区一体考虑。对城市周边地区土地利用方式进行科学合理的定位,必须体现以人为本、协调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要求,要有新思路。
4.1 “嘴”和“鼻子”的问题
    “嘴”吃饭和“鼻子”呼吸是人类生存要解决的最主要问题。对于城市居民来说,“嘴”的问题——吃饭、喝水,要吃到安全的绿色食品,喝到清洁的水,可以靠城外解决,但“鼻子”的问题——呼吸,要呼吸新鲜、清洁、健康的空气,必须依靠就地就近解决。这是我们国家发展到今天提出的更高需求。从目前国内各个城市周边地区农业生产形式来看,靠近城市的郊区农业土地生产的主要是蔬菜、水果,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粮食生产,这些土地的根本任务是满足城市的需求,满足城市居民对蔬菜、水果、干果等特色农产品的需求,粮食可以外地运来,而城市居民需要的“林荫气爽、鸟语花香、清水长流、鱼跃草茂”生态环境不能搬运。
4.2 城郊污染土地的生态修复
    对于城郊污染土地的利用,要正确把握国家关于农业生产用地的政策方针。强调基本农田保护,保护的不仅仅是农田的面积,核心是保护土地的农业生产力,保护土地可恢复农业生产的能力和潜力。因此,要对因城市污染而造成城郊农产品污染危害的问题引起应有重视,对城市周边地区土地利用方式进行科学合理的定位,尽可能减少土地被转化成难以再恢复生产的建设性用地。林业用地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不仅是良好生态环境,还可以提供丰富的林产品,而且在必要的情况下可以改善和恢复农业生产的能力,是对受污染农业用地的保护性利用,是一种长远的战略性储备利用,是城郊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一环。
4.3 土地利用方式
    (1)划出一定范围的土地建设以森林植被为主的绿化隔离带,林网化——水网化结合建设。对内改善城市生态环境,防止城市“摊大饼”式的无序外扩;对外起到缓冲过滤作用,减轻城市污染、交通污染对农业生产、人民生活的影响。
    (2)对土壤污染比较严重的城郊、水岸地带的土地利用类型,从保障食品安全与人体健康的角度,有必要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变菜园、作物等食品生产用地为非食品类生产的林业、湿地等生态用地,利用树木对污染物特别是重金属具有富集、降解的特殊功能,选择适宜的树种,通过营造林带、片林进行土壤、湿地的生物修复,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3)在绿化隔离带和污染土地修复中,限制发展食品类生产活动,大力发展花卉、林木种苗产业,以及休闲观光产业,提高土地的综合经济效益,为城郊农民致富提供新途径。
    (4)在政策上出台一些相应的扶持措施。为城郊生态建设用地提供一定的生态补偿,并与林地管护、养护相结合,为本地农民提供就业机会。做大城郊地区花卉、种苗等产业,并限制远郊地区相关产业的发展,把蔬菜、水果等食品生产基地外移。
    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为城市生态环境带来压力。城郊地区处在这个过程的前沿地带,科学合理的制定土地利用策略对保障城市化进程的健康发展,对城市地区的生态安全和生态文明建设非常重要。目前,我国城区与郊区结合部的生态问题十分严峻,加强该地区以森林植被为主的生态建设,发挥森林和湿地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方面的重要作用,使其纳入城市甚至区域发展规划之中,将变得越来越重要。

主要参考文献
1. 江泽慧.2003,加快城市森林建设,走生态化城市发展道路.中国城市林业,1(1):4~11
2. 彭镇华, 2003,林网化与水网化——中国城市森林建设理念的探究,中国城市林业,1(2):4~12
3. 彭镇华,2003,中国城市森林,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4. 王成,蔡春菊,陶康华.2004,城市森林的概念、范围及其研究.世界林业研究,17(2):23~27
5. 李气虹,2005,珠三角农业生态环境受重金属严重污染,联合早报,3月26日
陈中,陈初越,2005,世界垃圾场:中国1.5亿人沦为生态难民,南风窗, 2月24日

Discussion on Land-use of Ecological Sensitive Zone between Urban and Suburb Area

Peng Zhenhua   Wang Cheng
(The Research Institute of Forestry, CAF. Urban Forestry Department 100091)

Abstract: The ecotone between urban and suburb area is a ecological sensitive zone, is especially important for improving the environment of the whole city. Basing on analysis on the status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the whole city, its characteristics in the particularity of geographic location, the importance of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nd the high effect of ecological function are studied. It is put forward that the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mainly composed of forest vegetation should be strengthened, developing it into main zone for building the framework of networking forest and water, and using forest and wetland to improv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the whole city area.
Key words: urban and suburb area, ecological sensitive zone,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land-use, networking forest and water

 



城郊地区环境污染


城郊地区森林隔离带建设